close

外媒:有韌性的中國如何面對全球權力的誘惑?

2017-03-29 01:18:00環球時報斯蒂芬•羅奇,陳俊安分享
 

   訂閱各種專業財經雜誌經濟學人TIME:http://bit.ly/56econimisttime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3月27日文章,原題:有韌性的中國面對誘惑 西方經濟學者們常預測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隨著近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各項數據均大大好於外界的預期,這也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的視角忽略了中國國情——一種有“韌性”的製度高度穩定。正是這種穩定或許也給了中國戰略界對於中國在世界的新角色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而筆者認為,中國應該抑制住全球力量投射的誘惑,將更多關注投向國內的發展戰略。

  隨著美國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國內,中國決策者似乎開始考慮全球領導地位的劇變可能帶來的機遇。筆者也一再被問及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的可能性——中國在多邊論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領導作用、泛區域投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新的機構(中國為主導的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都強化了這種印象。彷彿中國正準備填充美國留下的空缺似的。

  在歷史上,全球領導地位和經濟力量的轉變往往是緩慢的而非突變。都說中國人善於以史為鑑,但筆者認為他們對當前形勢的看法與歷史經驗顯然有些不同,他們或許認為:特朗普這個大攪局者改變了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的規則,目前或許是抓住全球權力控制權的好機會。

  誠然,什麼都是可能的——特別是在一個不確定性是唯一確定的世界裡。但中國必須銘記另一個歷史教訓。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長期以來的一種觀點認為,大國興衰無一例外發生於“地緣戰略過度擴張”之際——當一個國家的全球力量投射受累於其國內經濟基本面的虛弱時。自古以來,全球領導地位均以國內力量為後盾,而中國在適應其經濟“新常態”過程中,仍要走一條再平衡和結構調整的漫長之路。

  雖然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其實經歷了顯著轉變。所謂的第二產業(製造業和建築業)GDP佔比已從2007年的47%降至2016年的40%,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比重從43%增至近52%。這等幅度的結構性轉變堪稱了不起,這也體現了中國在再平衡道路上進展迅速。但中國的經濟轉型中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提高(一些行業產能過剩)。而這一切把我們帶回到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所提的問題:中國近期的韌性和美國向內轉向的雙重因素似乎為中國帶來了誘人的機遇。但中國應抵制全球力量投射的誘惑,專注於執行其國內的發展戰略。(作者斯蒂芬·羅奇,陳俊安譯)

訂閱各種專業財經雜誌經濟學人TIME:http://bit.ly/56econimisttime

arrow
arrow

    rickyur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